光圈(aperture)
- 在光线不足的时候,人眼瞳孔会自动放大以吸收更多光线;在光线充足时,人眼瞳孔会自动收缩以减少光线进入。光圈和人眼瞳孔的构造相似。
- 改变镜头的直径可以直接控制进光量,但通常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,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。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/圆型、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的目的,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。
- 光圈可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量,进而控制照片的虚化程度。
- 光圈的档位设计是相邻两档的 F 数值相差1.4倍(2的平方根1.414的近似值)。相邻的两档之间,透光孔直径相差倍,透光孔的面积相差一倍(),即进光量相差一倍,底片上形成的影像的亮度相差一倍,维持相同曝光量所需要的时间相差一倍。
F1.0,F1.4,F2.0,F2.8,F4.0,F5.6,F8.0,F11,F16,F22,F32,F44,F64
- 光圈 F 值越小,即光圈越大,通光孔径越大,在同一单位时间内(快门速度/曝光速度不变)的进光量便越多,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。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.6 ,进光量便多一倍,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。同理,F2是F8光通量的16倍,从F8调整到F2,光圈开大了四级。
- 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,光圈 F 值常常介于 F2.8 – F11 之间。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,可以做 1/3 级的调整。
- 光圈F值=镜头的焦距/镜头有效口径的直径,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,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。
所以可以直接从外观来分辨一个手机上的所有镜头。假设三颗镜头的光圈值相等,镜头孔径大的是tele,孔径中等的是wide,孔径小的是ultra wide。
- 每一款镜头都会有一个最大和最小光圈的范围。镜头的配置上会详细标明。对我们来说,更需要留意最大光圈,因为它表示了这枚镜头最大的进光量。对于最小光圈来说,基本每款镜头的最小镜头都可以做到f16或者更小,我们在日常拍摄中基本用不到那么小的光圈。
- 对于变焦镜头来说,最大光圈会随着镜头焦距的变化而变化,也就是随着镜头的伸缩而变化。比如Nikon 18-55mm f/3.5-5.6 lens,这款镜头的最大光圈是f/3.5,而在镜头全部伸出时,最大光圈是f/5.6(f变小,D不变,F也变小)。有一些很贵的变焦镜头,光圈做成了恒定的,比如Nikon 24-70mm f/2.8,光圈就是恒定的f/2.8(f和D一起变,保证F不变)。
- 镜头的光圈值一般都包含在镜头名称之中,只不过有的使用冒号表示而不是斜杠,比如Nikon 50mm 1:1.4G,这个和f/1.4一个意思。
景深(depth of field,DOF)
相关定义
- 弥散圆:在焦点前后,光线开始扩散,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,形成一个扩大的圆,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。
- 容许弥散圆:现实当中,人眼观看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(比如投影、放大成照片等等)来观察的,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、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,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,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像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(即人眼认为仍是清晰的)。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。
- 景深与焦深:对焦完成后,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,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焦深;对应地,在被摄主体前后,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的范围,就是景深。
- 景深的计算公式:
- 前景深小于后景深,也就是说,精确对焦之后,被摄主体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是清晰的,而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。从上图、上面公式都可以看出来。
影响景深的三要素
- 光圈:光圈越大,则景深越浅;光圈越小,则景深越深。
- 焦距:光圈相同时,焦距越长,则景深越浅;焦距越短,则景深越深。光圈相同时,长焦镜头通常能产生较浅的景深,例如,85 mm 长焦镜头的 F1.4 光圈要比 24 mm 广角镜头的 F1.4 光圈呈现的景深更浅一些。
- 拍摄距离:距离越近,则景深越浅;距离越远,则景深越深。通常在一个特定的物距之后到无限远的物体都可以清晰成像,这段景深称之为超焦距(hyper)。换句话说,如果拍摄一座山,那么光圈和焦距值对景深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(此时马达被推到了infinity的位置)。
景深和拍照的关系
- 大光圈适合拍摄人像、鲜花,使背景虚化
- 小光圈适合拍风景、夜景,拍夜景时能拍出星芒(即十字形的光)
- 高端数码相机除了提供全自动(Auto)模式,通常还会有光圈优先(Aperture Priority)、快门优先(Shutter Priority)两种选项,让你在某些场合可以先决定某光圈值或某快门值,然后分别搭配适合的快门或光圈,以呈现画面不同的景深(锐利度)或效果。